skip to Main Content

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

大量研究顯示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是壓倒性的,氣候學家的科學共識是清晰明確。以下介紹一些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

(a)全球表面溫度上升

多個氣象機構及研究中心的全球溫度數據分析均顯示同一結論,即全球平均溫度在過去百多年有顯著的長期上升趨勢。按照WMO《2017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i,2017年全球平均溫度已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 °C。(圖1.7)。圖1.8顯示在過去百多年,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暖化趨勢。

圖1.7  全球平均溫度異常 (來源:WMO《2017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

圖1.8  地球表面溫度的改變 (數據來源﹕NASA)

➤ 地球的表面溫度已經連續多少個月高於二十世紀平均水平呢?

參考資料︰www.ncdc.noaa.gov/cag/global/time-series/globe/land_ocean/all/1/1970-2018

★ 相關資訊

年年有風雪,何來變暖?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甚麼在某些地區間中仍出現暴風雪和嚴寒天氣?

在某地某時出現的寒冷天氣事件只是天氣,並不是氣候。全球氣候變暖是指在自然的氣候變率下,自二十世紀因人類活動造成的長期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情況。暴風雪和嚴寒天氣是自然氣候變率的一部分,並不會因全球氣候變暖而不再發生。不過,全球氣候變暖在過去數十年間減低了嚴寒天氣出現的頻率。如果全球升溫持續,嚴寒天氣出現的頻率會繼續減少。

(b) 海水表面溫度、海洋熱含量上升

海洋佔地球表面面積約七成,而且儲存熱力的能力遠勝於陸地。
圖1.9a及圖1.9b清楚顯示海水表面溫度和海洋熱含量也有長期上升趨勢。

圖1.9a  全球平均海水表面溫度異常 ii

圖1.9b  全球海洋熱含量 iii(海面以下0至700米)(數據來源: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

➤ 氣候變化:海洋熱含量

海洋吸收並儲存大量太陽熱能,當海洋吸收的熱量多於釋放,其熱含量便會增加。
www.climate.gov/news-features/understanding-climate/climate-change-ocean-heat-content

最新海洋熱含量
www.ncdc.noaa.gov/cdr/oceanic/ocean-heat-content

海洋熱含量作為熱帶氣旋的「燃料」
www.yaleclimateconnections.org/2018/05/ocean-heat-as-fuel-for-hurricanes/

(c) 海冰減少

北極海冰在不同的季節均呈現減少趨勢,夏季的情況最為嚴重。有研究指北極夏季海冰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的縮減是過去1,450年來所未見。

圖1.10  七月至九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 (來源: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

雖然南極海冰在過去數十年有輕微增加,但全球整體海冰仍然呈減少趨勢。南極海冰在近年出現很大的波動,2017年初更跌至衛星記錄的最低位。

圖1.11  南北極及全球海冰覆蓋範圍 (來源:NSIDC ) 圖1.12  南極海冰 (攝於2007年) (來源:Acaroiv)

★ 相關資訊

南極海冰於2016年8月31日至2017年3月3日期間的變化
https://svs.gsfc.nasa.gov/4562

(d) 北半球雪蓋覆蓋範圍減少

北半球春季雪蓋的減少最為明顯。

圖1.13  北半球春季雪蓋的變化 (來源:羅格斯大學v)

(e) 冰原2質量流失

南極洲和格陵蘭冰原是全球兩個最大的冰原。近年來,科學家透過衛星監測地球上的引力變化,從而評估南極洲和格陵蘭冰原的質量改變。自1992年起,格陵蘭冰原質量流失有加速的跡象,平均流失速度從1992至2001年間每年340億噸增加到2002至2011年間每年2,150億噸。

南極洲冰原流失平均速度從1992至2001年間每年300億噸增加到2002至2011年間每年1,470億噸,流失的冰原主要來自南極洲半島北部和南極洲西部阿蒙森海區域。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官方翻譯為冰蓋(Ice Sheet)

圖1.14  2003至2012年南極洲和格陵蘭冰流失的分布 (來源: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

圖1.15a  南極洲冰原的質量變化 圖1.15b  格陵蘭冰原的質量變化(數據來源﹕NASA)

★ 相關資訊

南極洲及格陵蘭冰原質量變化最新情況
https://climate.nasa.gov/vital-signs/ice-sheets/

南極洲的冰量流失自2012年上升兩倍,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
https://climate.nasa.gov/news/2749/ramp-up-in-antarctic-ice-loss-speeds-sea-level-rise/

(f) 冰川萎縮

世界冰川監測服務(WGMS)的報告指出全球冰川的整體萎縮已持續約四十年。圖1.16顯示全球冰川自1980年以來每年的平均質量變化皆是淨流失 vi

圖1.16  全球冰川質量持續流失 (來源:WGMSvi)

圖1.17a  阿拉斯加哥倫比亞冰川2009年 (來源:James Balog and the Extreme Ice Survey) 圖1.17b  阿拉斯加哥倫比亞冰川2015年(攝於2007年 (來源:James Balog and the Extreme Ice Survey)

★ 相關資訊

影片Chasing Ice在格陵蘭攝錄得最大規模冰川崩裂

冰川質量平衡最新情況
http://wgms.ch/latest-glacier-mass-balance-data/

 (g) 海平面上升

海洋變暖令海水膨脹,加上陸地冰雪融化後流入海洋,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參閱圖1.18a,衛星觀測數據顯示近二十多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趨勢明顯不過。參閱圖1.18b,根據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全球海平面在衛星測高時代的上升速度約為二十世紀平均上升速度的兩倍,而二十世紀的平均速度比過去兩千年的平均速度要高得多。

圖1.18a  全球平均海平面的變化vii(來源:NASA) 圖1.18b  全球平均海平面變化速度viii(來源: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

★ 相關資訊

最新海平面變化
https://climate.nasa.gov/vital-signs/sea-level/

(h) 極端天氣事件愈趨頻繁

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強度、影響範圍、長度和發生時間。根據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自1950年起全球暖日和暖夜的數目上升,而冷日和冷夜的數目則下降。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很多陸地都經歷了更多的熱浪。在陸地上,大雨事件增加的地方比較多。

圖1.19  冷夜(a)、冷日(b)、暖夜(c)和暖日(d)的長期趨勢ix (來源: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

IPCC第四次及第五次評估報告均清楚指出氣候系統變暖是無庸置疑的。

➤ IPCC是甚麼?

IPCC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英文簡稱,它是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底下的一個科學組織,專責評估人類活動引致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

氣候變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決策者需要多方面的資訊,包括氣候變化的成因,對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應對這些影響的方案。有見及此,IPCC在1988年成立,作為氣候變化權威機構。

IPCC的主要工作是定期編寫評估報告。1990年發表的第一次評估報告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確立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1995年發表的第二次報告為《京都議定書》的談判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2001年發表的第三次評估報告和多份特別報告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的發展提供了相關資訊。2007年發表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確認全球氣候暖化是無庸置疑的。2013年發表的第五次評估報告除了重申這個結論外,更指出人類的影響極有可能是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所觀測到的暖化現象之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www.ipcc.ch/home_languages_main_chinese.shtm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