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淺談物候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葉落知天下秋”,上述兩組詩詞分別表達了冬去春來和夏末秋至的物候現象。

自古以來,人類把物候的觀測應用到農業生產上。早於二千多年前的希臘時期,在雅典已開始進行物候觀測。在中國的周、秦時代,已有較完整的物候曆來指揮農奴耕作。在日本,櫻花的開花記錄始於中國唐朝九世紀初,至今超過一千二百年的時間,乃世界最長的物候記錄。十八至二十世紀初,在中國、歐洲、美國和俄羅斯發展了相當有系統的物候觀測網絡,觀測資料成為物候學的基礎。

物候學簡稱生物季節學,主要研究植物之生長榮枯、候鳥來往、昆蟲活動等大自然界言語,以了解氣候之變化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物候觀測需按定點、定物和定時進行,物候記錄規格亦須統一以便比對。物候富有地方色彩,南北有差、東西亦異,不單高度不同,而且古今不同,過往研究亦顯示物候是有周期性的波動,甚至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踏進二十一世紀,隨著溫室效應對地球的影響日益明顯,物候觀測添了重要的意義,它讓人知道全球暖化對生物圈的影響。環顧四週,幾年前在北極圈附近生活的馴鹿於秋冬季節遷徙時集體淹斃,可能因冰封的湖面冰層結得不夠厚實而突然斷裂所致;日本的櫻花開花時間有提早跡象;中緯度地區受暖冬或炎夏的影響讓松樹甲蟲提前孵化和大量繁殖,使大遍松樹林出現枯萎現象;甚至有觀測指香港木棉樹冬天開花時,樹身還有很多綠葉,不似以往光禿禿的景況。以上的物候現象正提醒我們,地球的自然環境或許已在悄悄地逆轉之中。

 

撰文﹕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陳營華先生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https://www.hko.gov.hk/tc/education/climate/general-climatology/00369-an-introduction-to-phenology.html

Back To Top